医院“低温烫伤”患者频现
本报讯(记者 孙乐琪 通讯员 钟艳宇)入冬以来,低温烫伤患者成了医院烧伤科、急诊科“常客”。
“压根没想到会被烫伤。”一周前,高女士不知不觉间受伤了。上周,老毛病腱鞘炎发作,高女士顺手在腕关节上贴了一张“暖宝宝”,来缓解疼痛。
7个小时后,当高女士把“暖宝宝”揭下来时,发现手腕上冒出了一个大水疱。用凉水冲洗患部后,她立刻到附近医院烧伤科处理伤口。让她没想到的是,毫无痛感的烫伤竟然达到二度烧伤标准。原来,水疱只是表象,水疱下的皮肤组织也被烫坏了,“不仅需要清创,还必须坚持隔天换药。”
“暖宝宝”竟能造成这样的创伤,高女士直呼“反常识”。其实,她的遭遇并非个例。入冬以来,北大人民医院接诊低温烫伤患者有所增加,63岁的陈先生就被小小的“热宝”烫伤了——入冬后,他每晚睡前都把充好电的“热宝”放进被窝取暖,来院就诊那天早上,腿上出现了红肿、起疱的症状。“这是被小‘热宝’烫伤了。”接诊的副主任医师王武超说,陈先生有多年糖尿病史,且存在服药不规律、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糖尿病带来的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对温度、痛觉都不敏感,延误伤情的发现和治疗。”
医生提醒
正确使用“取暖神器”
王武超解释,低温烫伤是个表里不一的“温柔杀手”,患者伤情看起来不严重,但由于发现晚、与热源接触时间长,实际上可能造成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深部组织坏死。
王武超介绍,低温烫伤最爱“欺负”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如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者、婴幼儿、醉酒者等人群;常发生在小腿、足部、脚踝等容易与热源长时间接触的部位。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加热汽车座椅等,都可能造成伤害。
他提醒公众,冬季取暖,要正确使用各种取暖神器,暖手宝、电热毯等温度要控制在40℃以下,“暖宝宝”、热水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取暖神器”使用时不能过夜,热源不要长时间贴在皮肤上。温度感知有障碍的高风险人群使用取暖设备要格外小心,最好有专人监护。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要迅速脱离热源,尽早对患部进行冷水冲淋、冷敷以缓解症状,并及时前往急诊科或烧伤科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