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丈夫先后去世,弱女子变“愚公”,花13年时间凿通大山

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四周被高山围绕,山势陡峭,因地理原因,这里封闭落后,人迹罕至。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这里还没有供电,外出的路也异常危险。

这里也没有大米,日常村民的主食还是玉米。因为高山阻隔,他们每日看到太阳的第一眼,往往要在中午十二点以后。

由于落后,这个村子的人几乎都跑到了外面打工生活,村民任毅是这里的出生长大的孩子,他几乎没有见过婚礼。

在1991年的一天,麻怀村终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婚礼,婚礼的女主人公是外村19岁的女孩邓迎香,1972年,罗甸县沫阳镇高峰村,邓迎香出生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在小学一年级时,她就不再上学了。

婚礼的男主人公是麻怀村的村民袁端林。

女孩邓迎香因为爱情,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决定嫁到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

他的父亲曾到过麻怀村,看到村中贫困落后的景象后,回家拿起鞭子狠狠抽打女儿,足足有二十一下,想让她改变主意,这让她的腿上留下了不少伤疤。

但这些都没有让邓迎香退缩,因为爱情让她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在结婚后,邓迎香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她并不甘心自己就这样以文盲的身份度过一生,她经常在家中拿着书本读书,做笔记。

婚后没过多久,邓迎香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为人父母后,邓迎香才懂得,当初父母反对她嫁到麻怀村的良苦用心。

长久在麻怀村的生活,也让她更透彻地了解了这里的贫穷,因为这里全是山路,年龄小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走去学校,他们只有等到十岁才能上小学一年级,一般上到二三年级,他们就全部辍学,这里从来没有读出过一个大学生。

因为这里贫穷,整个村子几乎全是光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热潮,让不少国内偏僻山区都修上了路,用上了电。

但麻怀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山路陡峭,连最简单的外出都还是困难,通电修路需要运输许多大型工具设备等,更是困难重重无法实行。

这个小村子依旧过着原来的落后封闭的生活,他们晚上用蜡烛照明,甚至蜡烛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用到最后才舍得扔掉。

不久,不幸的意外就降临到了邓迎香的家庭中。

在一个深夜,邓迎香的孩子突发疾病,高烧不退,情况万分危急。

邓迎香和丈夫决定一起带孩子到山外的医院,去往医院的路并不好走,因为陡峭简陋,曾有不少村民在此身亡。

背着孩子的邓迎香夫妇,小心翼翼地走着每一步,若是一不留神他们很可能就会掉下山崖。

医院在山的另一边,需要翻山越岭,路程遥远。病重的孩子并没有坚持到医院。

邓迎香走到一半时,就感觉到孩子已经没了气息,这个孩子夭折时才三个月大。这场意外让邓迎香痛苦不堪。

邓迎香并没有在痛苦中沉浸太长时间,她逐渐认识到麻怀村的处境,对那座隔绝村子发展的高山耿耿于怀。

她多次建议村委会,在那座山中挖出一条便于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隧道。

几年后,麻怀村的村民终于接受了她的建议,组织全村村民开会,共同商议这件事。

高山的存在让村民深恶痛绝,他们也都深有体会其中的不便。商议后,全体村民都踊跃参加开凿隧道的工程,麻怀村并不发达,连照明工具都没有。

商量后,他们决定集资,按照土地承包人口,一个人出了十五元,买了些蜡烛和灯油。

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便手拿两米多长的钢钎撬动,用十多斤重的铁锤打砸山体,一点一点地挖出一块块石头,再一个一个用手传递出去。到了山洞外,再用马匹将山石拉下山。

工具的简陋让他们的困难加倍。

因为空间狭小,燃烧灯油的黑烟全部熏在了人的脸上,他们做的又全都是体力活,流出的汗水混着污渍一起流出,沾到身上十分黏腻。

时间长了,他们连对方的脸都看不清,更是认不清谁是谁。麻怀村民不惧辛苦,用自己的双手,用最原始的方法,经过了许多年,终于将险山凿穿。

隧道修成后,足以让隧道的村民们弯腰通行,最基本的设施电杆等也都抬了进来。

1997年的一天,麻怀村正式通电,村民任毅小时候正是经历过这件事的,他永远都忘不了通电的那一个晚上,当时他正在蜡烛下写着作业,家里的电灯突然亮了,他兴奋得好久都没能入睡。

第二日睡醒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灯,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白日的电灯开着是什么样子的。

隧道的修成,让人们不再冒着生命危险爬山路外出,但是邓迎香对于此却并不满意,因为这条隧道太小太矮,有些年纪大的老人不方便,需要爬着进出,时间长了他们手上满是伤痕,手指指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甚至有些已经被磨没。

对于其他成年人,这样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邓迎香想到当时挖这条隧道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村子,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村子里,外面更多的基础设施能够运进来,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

但这条小小的隧道并不能够满足。于是邓迎香决定,再次向村委会提出建议,应该继续拓宽和修整隧道。

村民知道邓迎香的想法后,却并不赞同。他们经过了多年的挖掘,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他们觉得这条隧道能方便外出,不用再走之前的陡峭简陋的山路已经足够了。

也就在那几年,村里有不少年轻人都通过这条隧道去往外地工作,邓迎香的丈夫袁端林也同样随着这些人出去打工。

袁端林的工作是在地下煤矿中挖煤,他每天都有一百元的工资,改善了家中的生活条件,可是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坚持太长时间。

袁端林在做了两个多月后,一天他在工作时,地下的瓦斯突然爆炸,他来不及逃出,被埋在了地下,去世的那一年,他才三十六岁,和邓迎香的感情仅仅十四年,留下了一个八岁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

这件事情的发生,更让邓迎香下定了继续修路的决定。

邓迎香觉得,丈夫外出工作是因为隧道的修成并没有给村里带来多大的变化,才选择去外面工作。

若是村里的交通便捷,能大幅度提升村民的生活条件,村民们就不用再辛苦外出务工,发生更多意外。

邓迎香在那一年,以一个普通村民的身份,在村里来回奔走,想要说服更多的村民。

可是村民们并不赞同她。村民们对于原始的开凿方式充满深深地惧怕,他们仍然记得那些年的辛苦劳累,那狭小逼仄的空间,再加上年纪的增长也让他们再没有什么精力。

邓迎香在游说无果后,决定自己独自挖掘,她拿着钢钎和小锤子开始到隧道中挖掘。

村民们见到并没有去帮她,而是嘲笑她这是“蚂蚁搬泰山”。邓迎香又何尝不知,她独自这样一点点的锤砸,这一辈子恐怕都不能完成。

不久后,邓迎香向村委会提议,向县环保局提出申请开凿隧道的资金,环保局知道这一消息后,很快就给了他们答复,同意为他们拨款三万元。

有了这三万元,村中愿意挖掘隧道的村民们开始多了起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邓迎香和村委会们也更加有信心,不久,村委会又向政府寻求帮助。

此次,有多个政府部门对他们提供支持,其中民政局拨款三万,住建局拨款六千元,水利局和林业局分别提供了二十吨水泥,财政局提供了四十吨水泥。

为了能够更快速地挖掘,他们决定拿一部分钱来购买炸药,钱不够后,他们还卖了部分水泥换成钱购买。

挖掘工作的继续,让邓迎香意识到工程人手严重不足,于是她重新开始之前走访村民的行动,到每户家中,劝说他们加入挖掘隧道的工程。

可这一次他依旧像上次那样不顺利。这一次的游说她不光要说服村民加入,还要说服他们将迁出祖坟,给需要拓宽的隧道让路。

在农村中,迁祖坟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没有村民愿意将祖坟迁出,因为此事,村民的谩骂声时常出现在邓迎香的耳中,受尽了委屈。

即便伤心,邓迎香也没有放弃,为了做表率,她从自己丈夫的坟地开始迁出,随后说服自己家的哥哥和弟弟,将婆家的祖坟一个个迁走。

邓迎香为了让更多不愿意加入修路的村民看到她的决心,在她来往于各个政府部门寻求帮助期间,让自己十三岁的女儿袁洪梅前去隧道挖掘工程中帮忙。

那时袁洪梅正是放寒假的时候,隧道中她的手在整日泡在凉水中,一双娇嫩的小手很快变得粗糙,伤痕遍布,皱皱巴巴的样子就像八十岁老人的手一样。

袁洪梅曾多次向自己的母亲控诉,对自己的残忍就像不是她亲生的一样。

女儿袁洪梅的加入终于感动了一些顽固的村民,看着年龄幼小的孩子都不辞辛苦,在隧道中帮忙,他们改变了之前的固执想法,加入了挖掘隧道中,人手不足的隧道工程得到人员补充后,速度提升了不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11年8月16日,麻怀村的隧道终于完成,它高3米,长216米,用了全体麻怀村民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顺利通行。

在这一天,麻怀村从这条隧道中,迎来了第一辆汽车。

隧道的顺利开通,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麻怀村因为道路挖通和修缮,经济和生活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最大的获益便是上学路上不再困难,幼小的孩子不再担心上学的道路危险,而选择十岁之后才上学,此时,学生们坐车就可以直接到达学校。

让村中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位大学生,其中有不少小时候还是在微弱蜡烛下写作业的孩子。

麻怀村的村民不再像之前那样贫困,村中结婚的喜事也越来越多,光棍越来越少。

在2014年,村中三十多岁的任毅终于迎来他的幸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任毅和妻子在村子中开了一家农家乐,开启了新的生活。

看见村中的发展,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了回到家乡中,村中的村委会副主任袁端胜,就曾在福建打工,因为家乡的建设,他选择回来,为家乡出一份力。

2009年,邓迎香成为正式党员,2013年,邓迎香的事迹广为人知,不少人被她的坚定的行为所感动,还亲切地称她为“女愚公”。

她在同年,被授予“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之后,邓迎香又被授予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奖,接着,邓迎香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被授予的奖项也越来越多。

2013年年底,麻怀村村民代表推选邓迎香为村主任,知道消息后的邓迎香却并不敢担任此职位,她觉得这个职位应该让文化水平高的人来担任,而她只是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

村民却并不认同她的想法,他们认为,村长这一职位,更看重的是能够真心实意为村子着想,肯为村子做事的人。

2014年1月,邓迎香正式担任村主任。之后她还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省妇联副主席等。

邓迎香不负众望,在她的任职期间,带领全体村民开展了畜牧业,还发展了许多适宜本村地理条件的产业。

到现在,麻怀村的村民脱离了贫困村的称号,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四千元。

因为村子的发展,麻怀村被更多的客商知道,越来越多的投资来到这里,让村里的经济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