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肥胖挑战 专家强调多学科协作、长期管理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8月17日,中国肥胖大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京举行。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肥胖防治、多学科协作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认为,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超50% 肥胖防治刻不容缓
“十年前,中国的肥胖患者比例还只是个位数,目前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已超过50%,对国民健康、劳动力状况乃至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忠涛教授指出,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并发症众多,对人民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张忠涛教授认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学科协作助力肥胖防治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张忠涛教授认为,当前肥胖防治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肥胖尚未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科,这极大地限制了防治工作的开展。“现在肥胖症治疗呈现‘谁遇谁治’的零散状态。要打破现有学科划分,组建单独的肥胖学科,并不是每个医院都能做到,且阻力很大。”
针对传统学科划分难以打破的现状,张忠涛教授指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短期内无法完全打破现有的学科界限,但通过在门诊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可以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站式诊疗服务。这种模式既方便了病人,也解决了他们就医时不知道该看哪个科的困惑。”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肥胖症为链条,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方案。中心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可持续的减重方案,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对体重管理中心的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外,张忠涛教授还强调了大型医院在体重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大型医院应建立体重管理中心,并通过医联体模式辐射基层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诊疗体系。“在基层医院筛查出的肥胖患者,可以及时转诊至大型医院接受针对性治疗,并在全生命周期内得到有效管理。”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张忠涛教授介绍,2023年起,北京友谊医院开设了代谢疾病减重治疗多学科协作(MDT)门诊,并在国家卫健委委托制定的肥胖症指南中,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作为亮点之一进行推广。未来将通过指南的解读和巡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促进体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减重强调科学与长期管理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
张鹏教授介绍,减重方法可分为七大类,包括教育支持、精神心理支持、运动干预、膳食营养干预以及医学治疗(药物、理疗、中医、手术等)。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肥胖程度、病因、分型分期等,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我们有很多方法治疗肥胖,根据病人的肥胖程度、肥胖病因、分型分期,去匹配某一种治疗手段为主的综合治疗,这样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鹏教授强调,减重务必追求一次成功,并长期维持,因为体重的反复反弹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加剧身体损害。他举例说,一个初始体重为160斤的人,通过努力减至130斤,这30斤的减轻中包含了水分、脂肪以及部分肌肉的流失。然而,当体重反弹时,肌肉的恢复远不及脂肪的迅速堆积,导致体脂比上升,健康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张鹏教授进一步指出,体重反弹后往往超过初始体重,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机制在起作用。频繁的减重反弹循环,不仅可能加剧肥胖问题,还可能诱发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张鹏教授介绍,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常采用的一种综合性减重策略,其实正是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治疗模式。这些西方国家的减重中心通常会汇聚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包括精神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专家、外科医生以及理疗师等。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关注患者体重的减少,更重视心理健康、营养状况、体能恢复及潜在疾病的管理,从而确保减重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在一个综合、系统的治疗环境中,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关怀与支持。”张鹏教授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