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论坛|从“千万工程”看万千气象
11月22日,太原市召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11月25日起,本报从10个县(市、区)中各选取一个精品示范村,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多角度展示太原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
近年来,太原市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以“百村示范、双百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坚定不移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我们紧紧围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因地制宜把特色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从清徐县的醋产业到阳曲县的杂粮产业,再到清德铺红薯、丰滋红枣、晋祠大米等本土产品,我们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丰富和提高了农产品的种类、产量、品质、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小店区刘家堡村的非遗文化街区、尖草坪区横岭的潮玩和民宿项目、万柏林区九院新村的烟火新经济、娄烦县峰岭底村的“红绿”融合等。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美,是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在“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杏花岭区窑庄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太阳能路灯全覆盖,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市政管网,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在古交市宋家庄村,乡村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资源,生态宜居,景美人和。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不断努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修缮古建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迎泽区孟家井村打造窑瓷艺术研学基地、绞胎瓷传习所,围绕瓷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循序展开。措施到位,高效推进,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明显提升,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晋源区西邵村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清徐县杨房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阳曲县棘针沟村打造的“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紧紧抓住了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发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2023年,太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8元,绝对值保持全省第一。
“千万工程”经验不断被丰富、被推广,和美乡村展现出万千气象。让我们继续以“千万工程”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墨,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