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在新疆哈密观看阔克麦西热甫,感受非遗的历史传承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人类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新疆参加“人权行动看中国”主题采访活动,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观看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斯木·牙合甫及其团队表演的阔克麦西热甫选段。那天哈密市风吹雪的寒冷天气导致高速公路封路,演出中一捧在演员手中传递的青苗却让人感受到春天正在走近。

“阔克麦西热甫以青苗(麦苗)为媒介,借‘青苗少女’表达人们迎接春天、祈盼丰年和相互祝福的心愿。”哈密市文博院讲解员热娜古丽·尕依提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从事了11年文化讲解工作,常常被问到‘麦西热甫是舞蹈吗’‘麦西热甫和阔克麦西热甫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热娜古丽·尕依提介绍称,概括而言,“麦西热甫”在维吾尔语意为“聚会”“场所”,在新疆各地广泛存在,依岁时节令和文化需要而举行。阔克麦西热甫是新疆众多麦西热甫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哈密市伊州区和伊吾县。“阔克”的维吾尔语意为“蓝天”或“青苗”。阔克麦西热甫的文化主题是迎春,一般在第一场冬雪来临之际举办,直到来年春天的传统节日“诺茹孜节”到来时结束。

她还称,阔克麦西热甫中包含欢快的民族歌舞、动物模拟舞表演,以及诵读民谣、咏诗对歌、幽默讲说、智力测试、游戏竞技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寒冷的冬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了亲友邻里的关系,并蕴含了迎接新春、祈愿年丰人寿的美好祝福。

今年58岁的自治区级阔克麦西热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斯木·牙合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父亲是一位民间艺术家,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从小对阔克麦西热甫很感兴趣。1981年考进哈密师范学校,毕业后一边当老师一边继续学习阔克麦西热甫。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阔克麦西热甫,早在2007年哈斯木便开始在家里进行免费教学工作,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学。“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冬天特别冷,我们就在院子里架起炉子练习。”哈斯木称,“后来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练习场地,帮忙配备了乐器、演出服,组织团员去吐鲁番等地表演,参加文化交流等活动,现在知道阔克麦西热甫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学习。”

哈斯木·牙合甫的儿子排尔古扎提江·哈斯木就是其中一位。这名35岁的新一代传承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阔克麦西热甫博大精深,自己“仍在钻研当中”。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作为阔克麦西热甫的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这也是热娜古丽·尕依提的心愿。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文化遗产,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蕴含许多极具价值的历史人文等信息。外界可能误以为讲解员只是机械得‘背解说词’,实际上必须花很大功夫去研究如何讲得有趣易懂,如何回答出观众随机提出的问题。每当工作中遇到搞不清楚的细节,下班后都要查阅大量资料填补知识空缺。”热娜古丽·尕依提称,“作为一名讲解员,我的工作有助于外界加深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我为此感到骄傲。”

热门相关:年轻妈妈5   护士女孩们惊人的触感   少林武僧在异界   墨桑   陆先生偏要以婚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