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响,瞬间焦虑……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上“来电恐惧症”?

你有多久没好好畅谈一通电话了?一项针对英国上班族的调查发现,70%的千禧一代在电话响起时会感到焦虑。美国一项面向22至37岁人群的研究也证实,该年龄段对电话铃声感到焦虑的人高达81%。有媒体将其形象描述为“来电恐惧症”,不少网友纷纷认领,“是我本人没错了”。

这些年,互联网技术加速迭代,线上社交高度发达,直拨电话早已不是人们日常联系的首选。大家越来越习惯线上聊天、工作拉群,有事微信先问“在吗”,更有人总结出一套当代社交礼仪,非必要不打电话或语音。不同于线上社交,有表情包活跃气氛,有斟酌字句的缓冲,甚至有“撤回”按钮,来电联系属于实时声音对话,无论是对方还是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反应都是最直接的,来不及修饰,一旦说出无法撤回。本质上,来电恐惧症,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折射出当下人们对失控感的逃避。

有人说,这是人们变得脆弱了。对错与否,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新月异的媒介,正在改变并塑造人们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媒介情境理论就指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从面对面交谈,到电话通讯出世,再到线上工具推陈出新,随着越来越多介质的引入,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然而,当即时文本发送成为可能,突然响起的电话就成了“冒犯”;当各类表情包霸屏,真实的面部表情反而神隐……某种程度上,在技术不断为我们做加法的同时,人类不自觉间也给自己做了减法,懈怠了某种能力的训练。

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其双面性,媒介亦然。仍以聊天为例,微信等社交工具炙手可热,说明它契合了社会的需求。随时随地可发可聊、语音文字任君挑选,极大降低了社交成本,表情包和文字编辑等营造的轻松场景,让线下“i人”、线上“e人”成为可能。媒介形态更新升级终究是好事,让各类人群都能充分享受沟通的快乐。说到底,不爱打电话并非什么大事,当然,若真到了“恐惧”的程度,可能也需要调整。毕竟当我们过于依赖某种媒介,甚至离开某种特定场景便产生恐慌,多多少少有些“不健康”。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退回“原始社会”。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一个必须谨记的准则是,科技手段纵然再发达,都要让工具和人类的生活、情感、思考保持安全边界。战胜思维的惰性,把握对生活的主动,我们才能在更大的世界活出各自的精彩。

你有“来电恐惧症”吗?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田闻之

热门相关:万道龙皇   酒店供应商   美食供应商   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   一等狂后:绝色驭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