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发展市场、放活市场、做大市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还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决定》这一要求,重中之重是在海南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发展市场是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增长的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等。从海南产业基础弱、企业主体少的基本省情看,其经济增长的重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发展程度。

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例如市场能集聚各类要素,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能刺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与科技变革;能提高就业水平,促进收入增长;能适应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市场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海南经济的增长水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6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市场活跃,什么时候经济增长就快。海南原是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岛屿经济体,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的基础弱、企业主体少。如何形成经济增长动力?海南建省之初,就注重培育和发展市场。例如,199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放开粮食价格;同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由此,给岛屿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市场是各类要素集聚的重要条件。建省初期,由于各方对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拥有良好预期,带动各类要素市场日益活跃。以金融为例,海南建省之初无论是机构网点数量,还是金融从业人员,抑或外汇交易量,都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市场也是企业集聚的重要吸引力。2018年到2023年,全省累计新增经营主体389.96万户,就在于看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前景。因而,发展市场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竞争力。

第二,放活市场是不是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决定》提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从海南的实践看,市场有活力,经济增长就有动力;市场活力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放活市场、激发市场活力是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举。

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经营主体良好发展预期。市场活力决定企业发展程度。2023年,海南经营主体数量378万户,是2018年的5倍,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比2018年增长4.7%。市场活力也直接影响着企业中长期布局。2023年,海南新增经营主体174万户,35万户经营主体流失。若未来几年海南在激发市场活力上能取得重要突破,将直接提高企业的市场预期,明显提高企业布局海南的意愿,直接拉动海南的经济增长。

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医疗健康为例。健康是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的一张“王牌”。2023年,海南博鳌乐城吸引海外就医回流23.43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从全国的情况看,每家三甲医院年均门诊量在182万到438万左右。就是说,海南医疗健康市场的潜力还相当大,关键是如何尽快由乐城的某些特殊政策带动形成海南医疗健康大市场的发展优势。以免税为例。初步估计,若海南放开免税市场准入、增加免税市场活力、降低产品价格、提升免税服务质量,有可能使免税消费渗透率达到韩国的水平,形成不少于千亿元的免税购物大市场。再以教育为例。《决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在这方面,海南已经先行先试。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2020 年 6 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师生的总人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独特优势。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政策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不强则将影响政策效益的释放。而提升政策效益,关键是要把好的政策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

第三,做大市场是不是海南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任务?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做大市场”为目标:成为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市场连接点,成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连接国内大市场的交汇点,成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区。

首先,以“两个总部基地”打造中国与RCEP市场的交汇点。总部基地是连接内外市场的重要载体。全球或地区总部企业集聚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市场网络。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经认定的总部企业86家。由于其数量较少,同时面临国际贸易市场网络相对较小、金融政策制约等问题,目前还不具有区域性市场总部的主要特点。需要认识到,总部基地是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形态,其产业关联度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大。2023年,海南货物贸易仅相当于广东(8.3万亿元)的2.8%,占全国的0.55%。同时,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难以形成对国内大市场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两个总部基地”,不仅将明显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市场流量,也将在增强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发挥更大作用。

海南有条件以第一个总部基地连接中国与东盟两个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大市场。2020年—2023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2.5%。适应中国企业加快投资布局东盟的现实需求,海南可率先实现第一个总部基地的重要突破,并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市场体系。

其次,以港湾融合、产业联动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实力与市场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要以港湾联动发展实现市场优势互补,合作打造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中国与RCEP市场的重要连接点。

以农产品加工为例。2023年,海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0.87[∶]1)同广东2021年的水平(4.43[∶]1)存在较大差距。初步估算,若海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广东2021年的水平,将新增近50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再以海洋经济为例。2023年,海南单位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广东的28.3%;若提高到广东2023年50%的水平,估计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4500亿元左右。港湾携手发展海洋产业,就会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进程。

再次,以制度型开放率先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要争取相关方面支持,尽快实现“五大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政策的重要突破。

争取在主动对接高水平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例如,争取实施更加精简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争取允许内外资企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自主选择相关法律适用;争取尽快建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争取实行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同等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加坡与香港除电信、广播、交通、能源、酒制品、医药和金融等少数行业在商业登记的同时需要申请牌照外,对外资基本没有限制。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探索实现负面清单外市场准入“无审批”,实现投资准入与市场准入的一体化管理等。

最后,处理好“一线”与“二线”关系是做大市场的关键。“一线”指的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中国关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通,“二线”则是与中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的联通。放开“一线”是目标,管住“二线”是保障。当前,在“一线”放开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趋势,能否通过“二线”管住促进“一线”放开,是十分值得讨论的重大课题。能否以自由便利为基本原则处理好“一线”与“二线”的关系,成为影响经营主体预期的重要因素。

“一线”放开,重在金融与数据领域。目前,如何尽快取得金融与数据领域的新突破、新优势,对能否做大海南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二线”自由便利,首要的是用好国内大市场。例如跨国企业来到海南,是为了更好打开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布局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为了借助“一线”放开政策开展海外布局,或更加便利地引入国际资源服务国内市场。(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热门相关:人族镇守使   游戏开始   第99次离婚   蓝白社   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