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如何进一步打开实体经济的新局面

继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之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取向下,日前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于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升级发展,进一步给出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系统观念、推动协同落实的指导方针与工作部署。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从四个方向充分重视并贯彻落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升级路径。

第一,我们需要更清晰、更到位地认知当今信息革命与数字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创新浪潮,这是让实体经济保持充足发展活力的发动机。要紧密跟踪并追赶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科技革命的发展浪潮,在保持并增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全球总计666项细分产业一样不缺等优势的同时,也要学习、吸收和高效聚集全球创新要素。积极推进我国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优化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与安全性。

第二,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进一步优化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支持机制,并防范金融自我循环的偏差。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最根本的支撑框架和繁荣发展引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群,是最为关键的国民经济的“脊梁”,其中提供“工作母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经济社会整体供应链、价值链的龙头,必须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强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更好地通盘谋划相关发展战略。三次产业并不是“此消彼才能长”的一块蛋糕,而是通过盘活传统优势与技术创新能越做越大的蛋糕,杜绝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同于“低端产业”的简单退出,避免急于求成和闭门造车。

第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积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与技术经济政策,在做好顶层设计、维护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增强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协同性、可操作性。一般而言,对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的大方向比较容易认定,比如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现代农业”的创新等,显然都需要产业政策支持。但其工作的重点难点,则主要是如何在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正确处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形成“守正创新”“守正出奇”的可行机制,避免以“产业政策”为名出现的种种偏差、失误和扭曲。

近些年,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步,其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就非常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我国的光伏产业曾经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总体的战略规划框架、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与电网创新升级发展出现了脱节,以至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之后,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一轮头部企业由于出口受阻而近乎全军覆灭。而后,政府立足于国内市场,以“对事不对人”的公平竞争财政补贴政策,对光伏清洁能源的有效供给加以支持,且审时度势减小补贴力度。今天,光伏发电可以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竞价入网,是非常值得进一步巩固的优秀成绩。

第四,我们还特别需要重视“反周期需求管理”的扩大内需战略,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线”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用好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进一步打造保护产权、公平竞争的高水平营商环境和高标准法治化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构建好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养“大国工匠”,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开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企业家可以说是“人力资本”概念下最具稀缺性的宝贵资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够拼搏冲杀出来的优秀企业家,更值得倍加珍惜爱护。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因此在国家注重倾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更多地以制度性安排把众多应用型科技创新事项交由企业去做,充分发挥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千千万万市场人士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

在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的新形势下,深刻领会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指导精神,贯彻落实好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指导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有所作为的空间。在2023年,我国为数1.6亿以上的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有望在景气上升中开新局、促升级。(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热门相关:最牛兵王   萌妻太甜:总裁大人,别傲娇   神医嫁到   混在三国当军阀   君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