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暖心餐 三招解难题

开展互助式家庭化养老助餐模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助餐点运营、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助餐服务与监管水平……近年来,江苏多措并举,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养老助餐模式,持续推进养老助餐服务,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两斤西红柿,三斤芹菜……”早晨7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全心村网格员吴雨欣来到镇政府门前领取村里的爱心助餐食材,她认真记录菜品明细,确认无误后,装车送往助餐点。

每周一至周六,吴雨欣都会把食材送到全心村幸福助餐小院负责人徐玉凤手里。“看到村里老人们吃得开心,特别高兴。”吴雨欣说,每天有大概30名老人来助餐小院吃午饭,人数不算多却办得红火。

在江苏,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089万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73万人,老年助餐服务需求很大。为更好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24年4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24—2026年老年助餐服务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场地点位如何选?

  助餐小院设在农户家,乡亲吃饭更省心,群众增收有路径

3张桌子,几条板凳,墙上挂着助餐点工作人员名单、规章制度等。洗菜、择根、切菜……徐玉凤正在家中准备助餐点的午餐。自2023年7月起,徐玉凤家成了村里的幸福助餐小院。

助餐点为什么设在徐玉凤家?新丰镇党委书记袁伟介绍,徐玉凤家位于全心村中心位置,老年人来用餐较为方便,一般步行一会儿便可到达。同时,徐玉凤的公公施永康是村里的困难户,她爱人身患重病,全家人靠徐玉凤打零工维持生活。家里成为助餐小院后,镇里每个月会给予房租和工资支持。

“镇里对房屋进行了改造提升,配了烹饪、消毒设备等。每周一到周六为大伙烧一顿午饭,食材、水电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徐玉凤说。

不到上午10点,就陆续有人来到助餐小院,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家常。

70岁的村民黄陈章带着老伴来助餐小院吃午饭,他支付4元,老伴因为身体残疾只需支付2元。“我们老两口中午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心里特别暖。”黄陈章说。

幸福助餐小院不仅暖人心,更算好了民生账。

“利用农户家做助餐点,既可以避免新建场地的投入,还可以将房租补贴发放给困难群体,助其增收,一举两得。”大丰区民政局副局长沈辉介绍,选择在农户家中设助餐点也考虑到村民喜欢走亲访友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村地区在养老助餐原材料成本方面有优势,开展互助式家庭化养老助餐模式具有现实基础。

要让幸福助餐小院办得长久,一个可持续、可推广的养老助餐模式尤为关键。“大丰区优先租用环境整洁、交通便利的低收入群众房屋开办助餐点,积极开发‘帮厨岗’等公益性岗位,聘用低收入群众在助餐点帮厨,发展手工经济等致富模式,组织就餐老年人在食堂从事小手工制作,让更多老年人有活干、能增收。”盐城市民政局副局长司爱平说。

目前,大丰区共建成农村“长者食堂”“幸福助餐小院”216个,其中103个选址在低收入群众家中,聘用100多名低收入群众在食堂帮厨,基本实现助餐服务村村覆盖。

收支不平衡如何解?

  资金来源不光靠补贴,闲置资源能盘活,市场模式可持续

走进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大门,穿过一片树林,便来到了悦华洪武助餐点,一幢三层的小楼与这里的美景相得益彰。

临近中午,阵阵菜香飘来。酱鸭、椒盐小黄鱼、青菜……老人们按照两荤两素的标准挑选饭菜,随后工作人员进行结算,秩序井然。

90岁的居民申屠坊家住秦淮区洪武路街道,助餐点开业之前,每天吃饭是个问题。“自己做饭费时费力,现在我走5分钟就能来打饭,很方便。”申屠坊说。

据了解,助餐点供应三餐,午餐可选菜品不少于8种。“菜品丰富,价格实惠。以午餐为例,60岁以上老人15元,75岁以上老人12.5元,生活困难、身患残疾等老人只需10元。”悦华洪武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湘梅介绍。

餐食定价不高,但人工、原材料、食品损耗等费用却不低——入不敷出是摆在众多助餐点面前的一道难题。

悦华洪武助餐点如何在保障菜品质量的同时,做到收支平衡?“办法就在这上面。”刘湘梅笑着指了指楼上。

这幢三层小楼原是图书馆旧址,后成为老年活动中心。2019年,秦淮区将助餐点设在这里。“测算成本时发现,如果只减免房租加上政府补贴,助餐点仍然会面临亏损。”秦淮区民政局副局长朱孔光说,经过商议最终形成方案:一楼开设助餐点,二楼打造高品质老年活动中心,三楼铺设养老机构床位,将过去单一的活动中心改造成街道养老综合体。

如今,养老床位入住率达到100%,缓解社区养老照护床位紧张的同时,也为养老助餐点的运营带来补充收益。

随着养老助餐事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加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餐桌上画有棋盘,配有适合老年人的靠背座椅,地面做防滑处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的江湾社区食堂采用开放式档口模式,美食种类丰富,用餐区设计贴心。

“食堂为老年人专门设立养老助餐档口,菜品会根据老年人营养健康需求进行搭配。”江湾社区食堂负责人夏经理介绍,老年人在这里就餐不限于助餐档口,在其他店铺消费也可以享受优惠。

与此同时,江湾社区年轻白领较多,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全时段就餐服务,所获部分利润也会反哺到老年助餐服务中。

2014年以来,南京市持续探索多元参与的市场化助餐模式,在发放政府补贴的基础上,为助餐点因地制宜打造可持续的运营方案。“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助餐点落地,鼓励助餐点面向社区其他人群开放;完善老年助餐市场准入机制,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加入,实现助餐点的扩面提质。”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新华说。

 监管如何更高效?

  改造提升借助高科技,配送用上大数据,运营服务智能化

上午11点,居民丁悦春像往常一样来到无锡市崇安寺街道“东河‘食’光”社区智慧餐厅,她熟练地用手机扫描托盘上的二维码完成绑定,将托盘置于菜品前感应区域,每取一下菜,屏幕上都会显示价格。结账时,丁悦春将托盘放到感应平台上,屏幕上便自动显示出总价金额,通过面部识别完成结算,全程不到10秒钟。

在智慧餐厅一侧,摆放着两台智能化综合料理机。“我今天要用它炒盘菜带回去给孙子吃。”丁悦春说。现场挑选当日新鲜食材,再选择想吃的口味,“炒菜机器人”就可完成菜肴制作。

智慧化社区餐厅为老年人就餐提供了便利,但改造升级成本相对较高,社区餐厅的智慧化改造是否必要?

“我们会根据餐厅注册老人数量预估就餐人数,再通过每日就餐人数以及剩餐统计分析,结合老人消费习惯、菜品偏好,精准计算所需食材量,避免过度采购导致浪费,也避免因采购不足影响供应。”社区智慧餐厅负责人苏末允说,智能餐盘系统能实时识别菜品重量并自动计价,老人可以自由选择菜量,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智慧餐厅的餐食由无锡永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进行配送,中央厨房的距离在10公里左右。这样的模式可以节省用工成本,智慧餐厅的服务人员由传统助餐点的4至5人缩减到1人。”苏末允坦言,智慧化改造前期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但后期运营更加科学合理,从长远看是可持续的。

站在无锡养老服务平台“锡心医养”中控大屏前,点击进入助餐模块,全市助餐点一览无遗,助餐人员补贴、用餐记录等信息可以实时调取。在平台前端,无锡居民可在灵锡APP上查看助餐机构的基本信息,还可查看机构菜品价格,预约配送等。

“平台对老人用餐过程中涉及政府补贴的资金进行实时记录反馈,方便政府部门随时掌握资金发放情况及进行结算和监管。平台还打造了明厨亮灶可视化系统,支持助餐机构逐步接入平台,推动对餐饮安全、卫生等情况的监管。”无锡市民政局“锡心医养”平台负责人陈慧敏说。

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叶翔宇介绍,目前,江苏共建成运营各类老年助餐点约8000家,2024年服务老年人口135.6万人、累计开展助餐服务2837万次,发放各类助餐补贴共计2亿元。江苏将继续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助餐模式和布局点位,在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探索多元筹资渠道,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各尽其责、有序协同的助餐服务供给格局,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