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山林”意象 《凿度》彭笑贤篆刻展在京开幕

(环球网 记者 安绮)11月18日,由噫吁唏艺术馆推出的“凿度”——彭笑贤篆刻作品展在京正式开幕。展览由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刘彦湖、贺西林作为学术指导,王春辰策展,展出艺术家彭笑贤以“山林”意象为主线的60余件篆刻作品。

记者了解到,艺术家彭笑贤,1989年出生于山东东明,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专业方向为书法艺术形式美研究,研究生导师为刘彦湖先生。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唐宋物质文化,导师贺西林先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书画界的知名画家、书法家代表对此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古有刻石,并非今天的书法所为,因此古之刻石刻字,以表意为先、传达信息为先。因为不求雕琢,所以成就了古朴、古雅、古拙、古意的美学意味,成为后世百世不绝的范本典范。如今学法书制印者,以此为高,殚精竭虑追越之。”

策展人王春辰在彭笑贤篆刻展序中写道,彭笑贤在中央美院学习法书与制印有年,从本科至博士,一路走来,且一意孤行,去华丽、忌雕饰,返本溯源,参悟古法而入心历炼。本次展览所示,为彭笑贤近年制印篆刻佳作,法度与形制皆求本我,不摹他贤。文固可读阅,刀刻入石三分,颇凌厉刚健,新意迭出。

学术指导刘彦湖表示,篆刻展名曰“凿度”,很自然地会让人们联想到西汉末年《易纬》中的那篇《乾凿度》。古文字中“凿”字在西周初的金文中就出现了。“凿”这个字确切的表示了一个使用凿子一类工具这样一个劳作的意象。而“度”字在战国古文中是与“尺”字有着内在关联的。从身体力行的劳作中所获得的那种切身的分寸感就是‘凿度’的本有之义。

视觉性和物质性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两大要素。视觉性包含形式、风格、意涵等要素,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结果中。物质性则包含媒材、技术、工具等要素,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学术指导贺西林表示,“凿度”既是创作意象和观念的表达,更是方寸间视觉力量的展现。彭笑贤近年来的一系列篆刻创作和本次展览,把对物质性的思考延伸到创作过程和展陈方式的所有环节,强调媒材和技术在视觉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他尝试用锡、石、纸等媒材,刻、铸、印等手法,通过对不同材质的体验、不同技术的探索、不同尺度的把握、展陈范式的刷新,展现了材质、技术以及创作过程本身的魅力,融视觉性与物质性于一体,使传统篆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艺术史的思维是基于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对学术史的不断提问。黄小峰表示,彭笑贤这次篆刻展看起来也像是一次广泛的寻找问题的尝试,像是一次对篆刻的专题研究。美术史家罗樾针对明清绘画中的临仿现象提出过“艺术史的艺术”的说法。看彭笑贤的印章,从汉代封泥、刑徒砖、南北朝墓志,到唐宋官印、宋元民间私印、明清各大篆刻流派,甚至还有所谓仿汉代“烂铜印”,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感。仿古自是为了创新,彭笑贤的反复尝试,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形态,一种能够激发印章表现潜能的形态。

“印学的魅力,方寸之间自成宇宙天地,印文是构建其美学内涵的重要文化源泉。笑贤平日商讨师友,将旧辞旧典用为新印新趣,如‘贞观丘壑’如‘切磋琢磨’等若干例,都是他有感而入印,相信观者也能涵味有得。”董梅说。

区别于文人篆刻以来的文脉,以艺术表达为目的的新近篆刻,已由单一“印蜕”的展示方式,悄然转化为“物质性”的展现模式。这主要表现为近年以来篆刻家们对于新材质的运用,以及借由新材质强化篆刻语言的审美特质。

萧庆祥表示,从金文铸造中“篆引”的产生,到秦刻款金文中的“直线化”,再到文人篆刻中逐渐明晰的“古碑刻法”,均明显存在一种技术的纯化过程,也就是说,材质的转换先决于技术,而后内化于形式。这明显区别于“经史”传统中的“道——技”、“道——形”辩争,同时也扩大了“艺术”的展现范围。彭笑贤的篆刻在这方面的探索与突破,卓有成效。他近期的锡印创作呈现为愈发协调的完整性,比如《半空雪舞》、《善护念》、《川原净丽 风日清酣》等,无论何种书体,都能从技术中透露出性灵,进而在文辞与形式间传递某种意蕴的互渗。

陈晓红表示,噫吁唏艺术馆的整个空间充满了遗中“金石气”,营造出让人心安住的理想诗意,让彭笑贤最终选择在此举办“凿度”展。以“茶”为底色的艺术空间,金属镂空的太湖石、老屋顶,铜和砚台材制的茶台,以及来自武夷山的岩茶因“岩骨花香”都非常符合展览的“金石气”。期待“凿度”遇见“噫吁唏”的日子里,呈现出金石般美轮美奂的化学反应。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噫吁唏艺术馆持续展出至12月23日。(完)

热门相关:娇妻太甜:老公,要抱抱   试婚老公,用点力!   都市剑说   试婚100天:夜少,轻轻宠   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