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添了年趣浓了年味
□李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个春节假期,年味儿便随着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飘进了千家万户。
从霍州年馍、闻喜花馍到南方地区的麻糍、年糕;从苏州桃花坞年画到秦淮灯彩、洛阳宫灯;从北京地坛庙会到宁夏六盘山区春官送福、广州越秀行花街……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年俗项目,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自信的底气。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新中式”旅游在这个假期格外火爆。观赏非遗技艺、品尝非遗美食……非遗民俗、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场场“爆满”。各地文旅也“花式”出招,围绕非遗推出了市集、演出、展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譬如,北京推出5600多场文旅活动,还向游客发放非遗漫游地图、庙会地图等,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北京的非遗之美;苏州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聚焦本地非遗和传统年俗,重现吴地人家过年烟火气。以文化挖掘和创意传播的方式,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与旅游玩法,使得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入大众生活。
长于大地、顺于时令,源于劳作、寓于生活,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其背后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现实魅力,它最根本的价值,正在于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譬如,泉州蟳埔村,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村落,簪发戴花被称为“簪花围”,是闽南地区渔家女的传统穿戴习俗。关于“簪花围”,有很多说法,当地人一致认为,戴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体现。一朵簪花吹开满城“繁花”,浸润文化与历史的“年味大餐”,映照深厚且浓烈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
“土里土气”的老传统,为何成了新宠?唢呐不仅能吹出《百鸟朝凤》,同样可以吹出摇滚的曲调;剪纸不仅能剪出窗花,同样可以剪出时装的纹样;糖画不仅能画龙画凤,一样可以画“小猪佩奇”;“云锦”“苏绣”用在新中式服装上,成为“新春战袍”;而视频平台上,非遗的展示更是推陈出新、蔚为大观。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春节,是中国传统信仰和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非遗与春节的结合,更是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在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中添了年趣、浓了年味,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