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 绍兴古城见
杭州日报讯 首个“非遗年”来了!这段日子,绍兴的烟火气浓了,年味儿也浓了。老街旧巷里人头攒动,河埠头边张灯结彩,乌篷船下波光粼粼,空气中弥漫着酱香、酒香……这便是属于水乡绍兴的独特年味。
腊月廿三,2025“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商旅活动热闹启动,让古城绍兴更添新看点、新玩法。今年春节,绍兴越城以丰富的民俗、独特的表演、个性的文创、特产小吃以及新春灯会、水上集市、无人机秀等多种形式,让古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食在古城:“原汁原味”的绍兴菜拥趸越来越多
绍兴人的年夜饭,俗称“分岁”,菜肴特别丰盛,有十碗、十六碗、二十碗的,但碗数必须成双,并且每碗菜都有个吉利的名字。
“每年过年,味蕾大概就是被‘鲞冻肉’唤醒的。清早起来,从钵头里夹起一块水汪汪油亮亮的‘鲞冻肉’,在泡饭里慢慢化开,肉里渗透着鱼鲜,鱼中深藏着肉香,越吃越香。”土生土长的绍兴人王小嘟,正因为对这一口的爱,如今成了一名餐饮品牌策划人。
“鲞冻肉”是绍兴人年夜饭餐桌上的“保留曲目”,宋代《大业拾遗记》里就有记载:“越人馌(yè)耕,以含肚(黄鱼)鲞为上馔。”
“‘鲞冻肉’上盖一个白鲞头,谐音‘有想头’。”王小嘟介绍,这既是一份对美味的追求,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绍兴人年夜饭餐桌必备的,还有“元宝鱼”“八宝菜”“长生果”“年糕”“粽子”等,都是非常吉利的名字。岁暮谢年,绍兴人把对来年幸福的祈求和愿望,具象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绍兴人历来崇尚节俭,有了食物,都喜欢贮藏起来慢慢食用。每到腊月前后,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农村里的路头弄尾,几乎每家每户都挂酱(腊)腌制食品,糅在和煦的阳光里的阵阵香气似乎在提醒人们,“过年啦”!
“绍兴的烹调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所谓‘省油省灯草’,不少烹调法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烹饪系副教授柴林介绍,绍兴菜常用熯(hàn)、蒸、焐等方法。熯指煮饭时,在锅内放一层或二层饭架,然后把菜碗置于饭架上,待饭煮好,菜也便熟了。而焐则是一种在米下锅加水以后,把菜直接置于米上的烹饪方式,绍兴习惯称作饭焐,不论蔬菜、肉类都可以饭焐。如饭焐南瓜、饭焐萝卜、饭焐茭白以及饭焐猪肉等。特别是饭焐萝卜和饭焐猪肉,掀开锅盖后,一股香味便会扑鼻而来。蘸上佐料,萝卜又甜又糯,猪肉肥而不腻,其味更佳。这些烹饪方式,既省工夫,又省柴火。
如同绍兴的古城保护,绍兴菜也一直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而正因为保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绍兴菜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
“感受绍兴年味,就像尝绍兴菜一样,需要走入到场景中去,落座蜿蜒的河埠头,要上一碗绍兴黄酒,配上咸香、霉鲜、酱香的绍兴菜,慢悠悠地品尝,才能发现它的好。”越城区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姗姗说,“这次‘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商旅活动把搡年糕、裹粽子、扯白糖等年俗活动都搬到了城市广场。大年初一到初七,下大路沿街还有‘大路上新 巳巳如意’非遗市集,汇集了各种民俗小吃,让大家能在体验中体味记忆里的温馨。而酒吧、茶饮、小吃三条特色街区给游客提供了从早到晚感受绍兴生活的场景。”
游在古城:“深度体验”式旅游正成为新趋势
从打卡到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行中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其中”。为此,越城不断焕新、上新,让游客把旅行浓缩在“体验中”,注重感受,愉悦身心。2024年春节假期,越城文旅消费规模居绍兴全市第一,同比增长141.8%。
跨年夜当晚,作为越城文商旅活动的精彩实践,第二届山阴城隍庙会让绍兴府山脚下的山阴古城沸腾了。成千上万名游客赶来这里,“打卡”冬夜里独特的仪式。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板凳龙”在人群中舞动,与汉服巡游队伍一起走街串巷,依照古老的风俗为人们送来祝福。
“‘板凳龙’寓意着农作物丰收和土地富饶,从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争相扛龙灯,讨一个好彩头,没想到今天这么受欢迎。”今年63岁的沈大祥是第九批诸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弟弟耗时三个月制作了这条巨龙。体会到游客们的热情,沈大祥欣喜于传统文化的归来。
今年“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商旅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带来了新年福酒主题舞蹈、无人机孔明灯、迪荡城市灯光秀等表演。迎恩门、城市广场、黄酒小镇三大主题灯会“梦幻联动”,和五湖四海的游客共同迎接新年到来。另外,古城内还再现“祝福”仪式,迎接福神,共祈来年好运。
“从看景到入景,‘深度体验’式旅游正成为新趋势。”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中看到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将绍兴打造成传统节日风情展示地,也正是让古城形成不易被模仿的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方式。”
1月8日,银泰与迎恩门商圈联手召开了招商大会,吸引了350家供应商考察,并当场宣布“盒马NB”落地开首店。在古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俄罗斯商品馆”,显然也看好春节前后越城的这波巨大流量。从腊月廿三至正月十五,“茶饮、小吃、酒吧”三条特色街区发布线上线下“过大年”促消费优惠券;金帝银泰、绍兴天地、龙湖天街等重点商圈、街区打造一系列促消费活动,让新春流量持续下去。
“‘年味游’升温,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也为文旅业态的创新提供了启示。”越城区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金涛说,从年集、灯会、舞狮等传统民俗,到咖啡、文创、演艺等新型模式,印证着春节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拓展,更为越城带来“常来常新”的流量密码。
流量是生产力,消费是驱动力。当年俗年味“跨越古今”,成为新春“爆款”,也“燃旺”了绍兴古城烟火。
“爆款”背后,是当地政府的缜密规划与整座城市的共同发力。比如迎恩门风情水街摇橹船场景的设立,引领古城新的乘船方式,乘坐摇橹船的游客排起长队。2024年春节假期,绍兴大集、水乡年市、乡愁集市3大年集带动集市、商户实现营业额1342.2万元。古城“热力图”红成一片,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消费人群。
福在古城:文化“仪式感”演化为城市新动能
绍兴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如何将这种文化厚度转化为消费活力、文旅“留量”?“绍兴独有的文化‘仪式感’正演化为城市新动能。”越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商旅活动的背后是文化的考量,体现了绍兴独特的风情文化,是对绍兴消费场景的创新。
相传,“祝福”习俗始于宋元时期。而今,这一习俗依然在绍兴延续。1月23日,夜幕下的迎恩门风情水街灯光璀璨,游人如织,一场“祝福”仪式在这里进行:浙东运河畔,在满桌子的“福礼”前,身着灰袍的“管家”点蜡烛、斟黄酒、行叩拜礼……
“图个吉祥,我们也沾沾福气!”“90后”小伙刘盼从身穿喜庆长衫的“童子”手中接过“福礼”,高兴地说。春节前夕,小刘和家人选择“错峰”旅游,从广东远道而来,“鲁迅的小说我很喜欢,没想到能在现实中体验‘祝福’,很有过年的仪式感。”
“‘祝福’的风俗,来自于绍兴民间,在我小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办。”长期研究绍兴民俗文化的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杨水土告诉记者,按照绍兴习俗,“祝福”的日子一般选在农历腊月二十五到大年三十之间。2007年6月,绍兴“祝福”民间习俗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上精美汉服,盘起头发,戴上簪花,美美地拍一组写真……如今,在绍兴,来一组国风旅拍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文旅新体验。在书圣故里笔架桥“苏雅理发店”内,广西游客李蓉换上挑好的服装,满是兴奋和期待地坐在镜子前等待“变身”。
“我特别喜欢绍兴这座城市,马上要过年了,想在这里拍一组美美的新年照。”李蓉说。
仓桥直街上,年味同样悄然弥漫开来。“这段时间,老街人流量明显多起来了。黄酒奶茶是店里主打品,年轻游客几乎人手一杯。”“85后”吴徽在老街入口处经营着一家黄酒店“绘璟轩”。店里除了主打黄酒的创新饮品外,还经营着琳琅满目的绍兴特色文创产品。
春节将至,浙东运河畔,黄酒小镇已经热闹起来:悠悠古运河串起粉墙黛瓦,河道两边串串红灯笼高高挂起,人群熙熙攘攘,空气中不时飘过淡淡的黄酒香气……
“从正月初一开始,我们准备了宋韵婚礼、‘全皇后省亲’、民俗非遗‘开坛有喜’、黄酒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内容,增加游客体验性和参与度。”越城区东浦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一系列场景演绎、体验活动,持续“圈粉”年轻人,邀请广大市民游客深度探寻时间深处的运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