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草”结下“贵山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哪里的山更美?”“我觉得是贵州!”贵州大学“80后”科学伉俪郝俊、程巍夫妇异口同声回答。
郝俊,德国基尔大学博士、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程巍,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博士,贵州大学草业科学系副教授。
从三尺讲台到希望田野,这对科学伉俪如生命力顽强的香根草,把根深深扎进了祖国大西南腹地的泥土里,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让科技春风吹暖田间地头,持续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缘起:奔赴大山,种好“幸福草”
郝俊的家乡在山西,程巍则来自内蒙古,两人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各自攻读研究生期间,因共同热爱“一株草”而结缘相识。
2013年上半年,两人博士毕业之际,在面临择校选择而举棋不定之时,研究生同样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当时担任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的刘洪来发来邀请。
当年9月,两人一同受聘,成为贵州大学草业科学系挑起大梁的青年骨干教师。
“放弃发达地区相对优越的科研、教学条件,选择贵州是为了追寻‘幸福草’。”面对亲朋好友的追问,郝俊答道。
郝俊所言的“幸福草”,就是彼时贵州大学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草业科学专业,正犹如扩建的苗圃等待植入一批好苗一般,急需一批优秀人才注入。
“虽然我们专业在全国相对起步较晚,但后劲足、潜力大,成长期正逢贵州农业农村发展最快的十年。”郝俊十分庆幸自己一到贵州就赶上了好时光。
光阴荏苒,郝俊和程巍用脚步丈量这片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土地,在黔山贵水间挥洒汗水与青春。如今,贵州大学草业科学这株“幸福草”在春风里越长越高。
坚守:立志兴农,跋涉山水间
“说着一口熟练贵州话的郝俊,比贵州人还像贵州人,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身边的同事们这样评价郝俊。2014年2月,在贵州大学执教不到半年,郝俊响应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号召,主动请缨到黔西南州贞丰县平街乡小花江村驻村。
驻村帮扶期间,郝俊和村支两委一起定下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邀请“娘家”贵州大学的专家前来调研支招、联系捐赠信息化办公器材。“虽然我已经离开小花江村多年,但那山那水那人,始终挂念在心,村里的很多人如今都还在经常联系。”郝俊说。
肉牛产业是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郝俊三度领衔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帮助养殖户破解饲草料难题。
多年来,郝俊、程巍在各自实验室里孵化出的一系列成果,在田间地头这个更大的“实验室”落地生根。
“科技下乡,我们一直在路上。”郝俊感慨不已,“跑的次数一多,就变成了‘活地图’,现在开车去贵州县里都不用开导航软件。”
“涉农专业,在外人看来,意味着辛苦辛酸和灰头土脸,但再辛苦也不改志向。”程巍说,“脚上沾满泥、心中绽放光,这是我们对自己的画像。”
寻梦:勤耕不辍,绽放大舞台
2013年至今,沐浴着新时代春风雨露,贵州大学草业科学系的学科之树茁壮成长。郝俊、程巍也在各自的领域内崭露头角。
郝俊几乎跑遍了省内的肉牛产区,每年有80余天时间早出晚归直奔养殖一线开展牧草栽培、青贮饲料制作等集成技术的相关应用指导;程巍则深耕矿山生态恢复,助力开阳、水城等地座座荒山恢复绿意。
郝俊先后主持、参与过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在喀斯特区域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领域造诣颇深,还申报专利多项,并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
亲历引才工作蝶变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陈超感触最深:“郝俊、程巍在贵州这些年,贵州逐渐变为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一系列好政策落地见效,学校、学院发出的‘招贤榜’,揭榜的外省名校博士逐年递增。”
比起掌声和鲜花,郝俊更喜欢埋头教学、科研和下乡,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草业科学系早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让凝聚一代代贵州草业人心血的“幸福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