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海南⑬ | 海南虎舞传承人:不断创新才能让年轻人喜欢

南海网记者 孙春丽

海南虎舞,2009年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海南虎舞道具制作已数十载的王亚存,作为该项目的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大胆追求产品创作创新。谈及传承,王亚存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海南虎舞道具。记者 吴兴财 摄

热闹喜庆流传广 民间传承数百年

海南虎舞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百年的民俗,它与普通的文化遗产不同在于它是“活态”的,就像一条延绵不息的长河,流淌千年,仍旧向前。在海口,海南虎舞是逢年过节,开店庆典以及“公期”到来之时必不可少的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海南地域特色。

海南虎舞道具。记者 吴兴财 摄

“海南虎舞是三江人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也是三江军坡节活动的重头戏。”海口市三江镇道学村虎舞队队长王统平向记者介绍了省级非遗项目海南虎舞的发展缘由。海南虎舞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明朝时由中原传入海南,现盛于海口三江地区。三江虎舞以原生态与现代相结合,以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纯朴真诚的信仰形成独特风格。在“军坡节”期间,村民以舞虎为节日壮威助兴,虎舞也因“军坡节”的兴盛而兴盛。

海口市三江镇道学村虎舞队队长王统平。记者 吴兴财 摄

在海口市三江镇道学村村民眼里,海南虎舞是他们的“文化品牌”,它不仅音律和谐、乐曲动听,且雅俗共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本地元素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的改良,存其精华,造型更精巧,短小精悍,栩栩如生。

王统平说,舞虎作为村里的一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即使手中没有道具,也要舞动练习一番,使得舞虎技艺从来没有间歇停止过。

随着道学村“虎名远扬”,海口以及周边乡镇一些企业开张、周年庆典等活动都会请舞虎队表演,村民们既增加了收入,又推动了虎舞文化的进一步辐射传播。

传承人坚守文化寻根 创新改良存其精华

如今许多传统非遗项目技艺的传承人,都是一些经验丰富、资历极深的花甲、古稀老艺人了。常年来,他们依旧在发挥着“传帮带”的积极作用,60岁的王亚村在细致传授技艺的同时,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年轻一辈们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变革和创新。

海南虎舞道具。记者 吴兴财 摄

近年来,三江虎舞在不断创新中,原先近一个半小时的繁琐表演,而今也精简美观,将原生态与现代相结合,以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纯朴真诚的信仰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的美。

出于对海南虎舞的热爱和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在1982年那年,18岁的王亚存与父亲一起从事海南虎舞制作。

海南虎舞道具。记者 吴兴财 摄

多年来,王亚存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对海南虎舞的热爱与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信念。其间,尽管在推行过程中遭遇困难,被家人不理解等,只要对海南虎舞工艺发展有益,王亚存都乐意接受。

海南虎舞道具。记者 吴兴财 摄

作为传承人,王亚存对海南虎舞的未来充满担忧,老年人因工艺复杂不能制作、年轻人因过时不愿学习的窘境有在进一步放大。他说:“我晚上做梦都在想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海南虎舞。”担忧之余,王亚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认为,创新让海南虎舞道具多元化、更加贴近年轻人才能让海南虎舞工艺持久。

“我的儿子,还有村里30多名年轻人,包括5、6岁的孩子,都在和我学虎舞和手艺,我们村也在致力于将海南虎舞这项非遗传承下去。”王亚存说,希望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海南虎舞的背景故事和传承价值。

相关新闻非遗里的海南⑫ | 琼式月饼酥松软 留住海南老味道非遗里的海南⑪丨半个多世纪口口相承 造就古朴的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非遗里的海南⑩丨定安县海南八音表演者:用8种器乐为人间喜事助兴非遗里的海南⑨丨编草成金!海口东山草编化“指尖非遗”成“指尖经济”非遗里的海南⑧ | 传承千年的盘皇舞 衔接历史与现代非遗里的海南⑦丨冼夫人信俗:厚植家国情怀 延续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非遗里的海南⑥丨黎医草线灸:从民间走进三甲医院非遗里的海南⑤|千年灰塑 文昌传统建筑的非遗美学非遗里的海南④|从人偶剧创新而来 临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非遗里的海南③|“打”出来的非遗——坡陈大马五形桩非遗里的海南② | 石山民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 家家户户都会唱非遗里的海南①|承载深厚人文底蕴,海南老爸茶发展趋向年轻化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