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我国反恐怖主义的白皮书,反映出重要的人权理念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 邢晓婧 刘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这是中国首部系统阐述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的白皮书。在这份全文约1.3万字的白皮书中,“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被单独列为一节,全面反映中国将依法惩治恐怖活动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结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李昌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份白皮书体现出中国始终秉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把保障人权作为反恐怖主义工作的根本目的。

“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强化反恐怖主义措施,有效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就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白皮书援引的一组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持续保持高位,得到群众肯定。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起点就是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基本人权。

“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反恐保障人权和在反恐过程中保障人权,是反恐中人权保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李昌林介绍说,中国的反恐怖主义工作既有效保护了恐怖主义受害人和公众的人权,又保护了恐怖主义违法、犯罪行为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辩护权、知情权、参与权、获得救济权、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等各项权利。

白皮书的“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一节列举了多个事例。其一是新疆某法院在对麦某某等3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案件进行开庭审理时,针对3名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等情况,依法为其指定辩护律师提供辩护,保障其诉讼权利。

在另一起于新疆某地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中,该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害人及其直系亲属涉及多个民族、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新疆某法院在审理该案过程中,及时通知翻译人员参与开庭审理、提供翻译,并翻译相关法律文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害人及其直系亲属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若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也规定,“反恐怖主义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上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学者均认为,依法保障人权是我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重要特点,但一些境外媒体、智库、政客却经常以所谓“人权”为借口对中国的反恐怖主义工作抹黑攻击,这严重阻碍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治化进程,严重削弱国际反恐怖主义合作基础,严重影响国际反恐怖主义效果。

郑若瀚认为,一方面,一些国家企图“以疆制华”,攻击和抹黑中国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段;另一方面,在一个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一条重要生存之道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制造震惊”来博取关注。两方面因素相互叠加,逐渐形成了牢固的攻击和抹黑中国的利益链条。

郑若瀚说,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上,不同国家制度模式、程序机制以及社会伦理观念存在差异。白皮书较为全面、通俗地介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实践,有助于澄清和展现中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民意基础、现实关切和法理依据。

“对于那些恶意曲解中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人,我们不能奢望这部白皮书能够让他们改变看法,因为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李昌林说,但白皮书的发布将有助于人们认清他们的丑恶嘴脸,识破他们的险恶用心。

热门相关:诛明   朔明   霍先生结婚吧   锦衣当国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